细品影像,时间像魔术师一般塑造着孩子们的容颜和心灵,成长,嬗变,变出新我,像蛹脱壳成为蝉:天天从一个不愿加入群体的另类儿童变成一位阳光灿烂的青年,同爸爸一起骑行西藏,到达布达拉宫;一一从优游自得、拒绝交朋友的小女孩变成一位温雅从容的美少女,回到童年的巴学园扮演起小老师;萌萌从一个童话里的小公主变成一位个性张扬的青春期女孩;辰辰原来一心一意等待小朋友,现在却不愿交友,宁愿与虚拟世界为伍。在开始拍摄的2006,无论多么狂热的想象力也不敢编织这样的戏剧故事。
不过,时间魔法也有无力穿透的空间,性格DNA沉淀为人生密码。尽管小脸泄露了年龄信息,但锡坤个头依然不高,探索依旧执著;一一虽在老师引导下交了朋友,却仍旧保持了独处的乐趣;乐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一如他的名字。
透过中景看人生,成长的激流一路奔腾,它带走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教师、家长和上帝在儿童成长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零零后》以十年跨度展示了孩子们拒绝概括的丰富,对现有教育模式提出拷问。在放养天性和规范约束的二元对立中,我也曾迷信自由的力量。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孩子并非二元对立的两种模式,而是星斗一样各各独立,熠熠生辉。也许,错的并不是某一种教育模式,而是这种教育模式与儿童性格是否匹配。生活是土地,教育是水,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DNA,就像一粒种子渴望生长。没有水种子无法发芽,但无论如何殷勤浇灌黄瓜都不会长成茄子,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现实。不管学校课堂还是培训班上,性格外向的孩子总是受到嘉奖,乐观开朗、夸夸其谈、领导力被界定为优秀儿童的典范。可谁去实验室埋头研究科学?谁在孤独的灯光下撰写哲学著作?谁去凌晨的城市清扫街道?假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是教育的起点,为性格不同的孩子设计不同的教育模式才是爱的本义。
《零零后》剧照
《零零后》并非一部华丽的艺术构造,这里无需人为的戏剧性,也不要意外的冲突和高潮,它只是浓缩十年的影像记录,提炼出儿童成长里的变与不变,平常如同每一个普通的日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生活本身,而我们只是将生活碎片缝合起来:天真的笑容,诚恳的哭泣,亲人之间难以沟通的苦痛……坦率地讲,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来自生活。然而,这些真实的细节在时间显微镜下所释放的能量,足以让每一位教育者——家长或教师反思,镜子一样映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究竟是帮助孩子还是解脱自己?
《零零后》剧照
2006年我并未想到拍摄会持续十年之久,生命成长的秘密诱使我不断前行,好奇地探寻孩子们将被时间塑造成什么模样。现在,好奇心已经传递给拍摄团队里更年轻的成员,十年前他们还是学生,现在有些人也成为父母。《零零后》团队以北师大纪录片中心研究生为主,青年纪录片导演和学者喻溟领衔,历时一年完成这部作品。我相信,他们收获的不止于一部纪录片。《零零后》是否还会继续?我无法回答。但我知道,这些孩子已经成长为我生命里一片生机葱茏的风景。
也许有人依然怀念着九斤老太对新一代忧心忡忡,但十年拍摄给我一份信心:再过十几年,零零后将走上历史舞台,他们健康,自信,这些真正国际化的新一代将托起明天的太阳。
《零零后》片花(https://v.qq.com/x/page/u0537a19o4k.html)
总导演与团队简介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录片制作人。美国纽约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0年北京市十佳电影工作者,2010年中国纪录片年度人物。
主要致力于纪录片研究、教学与创作,主要学术著作《探险的风旗》《媒介春秋》《真实的风景》《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大师影像》等。主要纪录片作品《小人国》《成长的秘密》《贝家花园往事》等。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成立于2006年。它承接北京师范大学百年人文传统,开拓纪录片教学、研究和创作三位一体的新方向。
教学上,开设《纪录片发展史》《纪录片制作》《影视剪辑》《纪录片高级实践》《纪录电影美学传统》等本科、研究生课程,开创“全案教学法”,探索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和工作坊教学,开办了“纪录片大师工作坊”“探索·北师大纪录片工作坊”。
科研上,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先后完成纵向课题10项、横向课题12项;连续8年出版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联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推出“电影眼”文库。
创作上,中心团队制作了《小人国》《成长的秘密》《零零后》等系列儿童纪录片、《贝家花园往事》《发现民间》等文化纪录片、《经典纪录》《电影眼看中国》《世纪经典》《世纪长镜头》等学术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