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电影眼文库新书《电影眼看人间》正式发布
发布时间:2017-05-18

大学读了十年,但最终改变我命运的却是一群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因为她们,我第一次发现了文字的苍白,被迫寻找一种超越文字的工具,最终遭遇了纪录片。我的生活也从阅读文学变为阅读泥土。

那是冬天,1992年的雪飘洒在陕北高原。连绵起伏的黄土塬,偶尔兀立山顶的奶头村,寥落的村庄,苍天下三个年轻的黑点在黄土小道上移动,那是我跟随画家朋友下乡采风。按照中央美院画家靳之林先生的指引,我们来到陕北一带,看了狂欢的腰鼓、威武的蹩鼓,听了花花儿、酸曲儿、信天游,见到常振芳、高金爱、白凤莲、王兰畔、高凤莲等一批农村婆姨。后来旬邑县库淑兰大娘为她们取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剪花娘子。

…………

剪花娘子的拍摄断断续续进行了10年。大立剪辑了一部《流年》,而我最终完成了《发现民间》,从剪纸发展到农民画、皮影、戏曲,讲述了靳之林先生发现民间艺术的历程。

寻找纪录片原本只是借道,拍一部剪花娘子的故事。谁知从此跟随纪录片私奔,再也没有回到文学的故乡。

如果说拍摄剪花娘子是一种文化冲动,那么《居委会》则是一次纪录片试验。

…………

我骑一辆自行车,游走于胡同里寻寻觅觅,发现西海南沿的蒋养房居委会实获我心:居民区以胡同平房为主,临近北京地标西海,有一座小广场——这是稀有资源。…………

时当19999月,我报上选题,中央新影吴金华老师甚为支持,派富有经验的摄影师白昆义为我掌机。没想到,开机第一天就遭遇了戏剧场景:西海边上闲人垂钓,幽人谈情,一对中年男女卿卿我我,很是亲密。突然,男士起身就跑,不远处一位黑衣女士披头散发冲来,扭住惊愕中的白裙女士。显然,这是一出三角戏。摄影师立即开机,抓拍黑白女士拉扯撕缠的场面,而居委会苏主任出于职责和热心上前劝解,主人公出场戏剧而自然。

…………

刚忙完国庆不久,又一出戏剧事件突然降临:蒋养房居委会要举行民主选举。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城市举行民主选举,蒋养房恰好列入第一批试点名单。但前来传达文件的街道干部拒绝拍摄,双方僵持不下。经过电视台与街道反复沟通,确认这是一件公共行为,可以拍摄。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故事并未按照上级领导设定的剧情发展,选举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而摄影机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剧情进程。

选举目标明确:有文化的下岗工人替代退休老太太组成的小脚侦缉队,待遇也从120元升为800元。居委会召开居民大会,现场指定了居民代表,然后街道干部提出新一届居委会候选人名单,其中三人来自外居委会,原来有意参院的老蒋被排除名单之外。关于候选人名单,老蒋代表本地居民与主持选举的街道干部发声激烈争执,他明确说“这不民主”。为了维稳,居委会干部集体去医院看望了老蒋的妻子,笑容浮动。

这一厢,被迫退休的老主任也激愤难耐:她没到退休年龄,也没接收到挽留的信号。

另一位被退休的居委会委员也声明:她并未主动辞职,而是街道干部动员她辞职的。

选举是个舞台,各色人等带着自己的心事登台表演。

主持选举的街道干部对摄影机异常愤怒:都是你们惹的麻烦!你们要不在这儿,我一宣布就行了。

…………

雪后不久,正式选举开始了。结果再次出人意料:老蒋以非候选人身份当选,原来预定的三位外来者两人当选。当场采访老蒋,他一改往日愤怒的表情,笑容满面地说,“我对于选举结果还是满意的。我认为是民主的。”他透露,期间居委会党小组召开了三次会议,修正了原来的错误。原来一有什么事,苏主任都主动给我电话,但这次忘了。三次秘密会议躲过了我的摄影机。我不禁感叹:居委会,小舞台,大政治。

2001年秋天,《居委会》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展映。当北京胡同里的争吵在荷兰影院响起时,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文化错位。电影节上,我见到了美国纪录片导演怀斯曼和崔明慧。

…………

《白马四姐妹》缘于亚丁兄一套宏伟的纪录片策划:《中国文化之谜》,预定百集。

…………

冬季无事,白马人比日历更早进入节日,每夜痛饮狂歌。四姐妹家是年轻女子俱乐部。晚饭后,她们陆续聚在火塘边。火炉呈长方形,四周摆放几只搪瓷缸,里面装满青稞酒,女子们用竹管饮酒。酒少了就加水。酒越喝越淡,情绪越喝越高。开始还靠激将、罚酒唱歌,慢慢就自动唱起来,甚至争抢,再往后女子们已按耐不住,唱着唱着就跳起来,最终所有人都加入舞蹈,木地板咚咚作响。不知谁的提议,“北京来的也唱歌!”其实,不管唱不唱,结果都一样,四位女子抬起手脚,甩上几圈,丢在地板上。摄影师大为高大厚重,让女子们捕捉猛虎一般颇费功夫,但也难逃厄运。亚丁见状,没等女子们动手,自己躺在地板上,等待被甩。

走出四姐妹家,但见漫天星斗,灿若宝石。看来高原确实离天更近。

回招待所的路上,白马女子载歌载舞的影像还在脑海回放。我想,汉人原也能歌舞。《毛诗序》说:“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传项庄舞剑、闻鸡起舞,李白诗云“我舞影零乱”,都在跳舞。赵宋以后,汉人似乎肥了精致,瘦了野性。

…………

如今,阅读泥土仍在继续:四川盆地、山东平原、湖南丘陵、青藏高原、江淮水乡、北京西山,甚至远到狂野的美国西部、风景画里的法国乡村。每当心里冒出轻浮的飞尘,我总会回味那些读过的土地:黑的土、黄的土、红的土……那些土地让我的心安稳。

 

附《电影眼看人间》简介

《电影眼看人间》封面

在文化的边缘,陕北贫苦的窑洞里剪花娘子

呵护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政治的边缘,北京某居委会第一次选举

“小舞台,大政治”,好戏连连;

在民族的边缘,白马藏族彷徨于

文化传统的守护与现代商业社会的诱惑之间。

《电影眼看人间》用三个真实的故事,三部关于土地的影像日记,从不同的侧面见证了中国的艰难转型。

生活现实往往比编出来的故事更加让人拍手称奇。

《电影眼看人间》基于作者张同道教授早期拍摄的《居委会》《白马四姐妹》《发现民间》三部纪录片作品,以文字书写影像的方式,读解纪录片及其背后的故事,将一方土地、一道人情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每当心里冒出轻浮的飞尘,我总会回味那些读过的土地:黑的土、黄的土、红的土……那些土地让我的心安稳。”这是作者十年间对话世界的方式,通过阅读泥土,在人间山河中返璞归真。

《电影眼看人间》内页

作者在书中调侃自己“从此跟随纪录片私奔,再也没有回到文学的故乡”。然而此书以纪实文学的笔触,用文字填补影像叙事之外的信息,恰恰是对“文学故乡”的复归,仿佛透过一双电影眼,让纪录片与文学展开了一次亲密的交谈。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