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探索·北师大纪录片工作坊”首期作品展映式暨第二期开营仪式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17-05-24

“探索·北师大纪录片工作坊”是美国探索频道与北京师范大学在纪录片创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合作,旨在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纪录片人才,创作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国际传播规律的纪录片作品。工作坊由美国探索亚太电视网副总裁魏克然先生、张同道教授、樊启鹏副教授共同主持,带领学员分析纪录片从创意、拍摄、制作到传播的全流程要素,由学员提出策划方案,在专家指导下制作具有专业水准的纪录片作品。

2017524日下午,“探索·北师大纪录片工作坊”首期作品展映式暨第二期开营仪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制作与开发副总裁魏克然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女士、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宜文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主编朱乐贤先生、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先生、良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秋丽女士、艺术与传媒学院樊启鹏副教授、研究生院培养处董瑾老师等业界学界的领导专家与工作坊的新老学员们一道参与了此次活动。

王宜文教授担任此次仪式的主持人。

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宜文教授

嘉宾和学员们一起通过短片回顾了第一期工作坊的教学与作品。

陈丽女士在致辞中指出艺术类学科的人才培养应当有所创新,纪录片工作坊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科研创新的示范。由衷为项目产出成果、学生获得成长感到高兴,对新的一期工作坊如何探索与业界的合作机制、创作出丰硕成果充满期待。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女士

胡智锋教授代表艺术与传媒学院致辞,对魏克然先生的远道而来表示感谢。提出纪录片工作坊是艺术与传媒学院努力打造的“京师影视”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界与业界、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教学与科研多元、多维度的结合与对话。

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

朱乐贤先生从个人经历出发畅谈了行业人才匮乏,尤其是专业制作人缺乏的现状,赞赏了纪录片工作坊的培训为学员进入行业提供了正确的方式方法与路径,缩小了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的距离。期待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与工作坊在播出、联合制作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腾讯视频纪录片频道主编朱乐贤先生

张延利先生认为作品创作出来需要得到广泛的传播才能体现作品、作者以及工作坊的价值,愿意借纪录中国的平台为工作坊作品的传播和参评争取机会。从工科的角度说明行业人才匮乏,缺少“项目经理”,希望工作坊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纪录片从导演创作上升到项目管理的层面。

纪录中国理事会秘书长张延利先生

徐秋丽女士表示良友秉承让纪录片透过传播产生价值的宗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为工作坊作品争取播出和发行的机会。希望通过工作坊的训练,学员的理念、思维方式与结构能够与国际相适应。

良友(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徐秋丽女士

魏克然先生对第一期工作坊的成果表示肯定。结合自身20年的从业经历所积累的经验和中国日新月异发展变化的背景向学员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员需要以国际化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讲述故事。纪录片必须立足于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多个角度,作为中国文化的传达输出给全世界。在新媒体趋势下,寻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故事讲述形式。

探索频道亚太电视网制作与开发副总裁魏克然先生

张同道教授称赞魏克然先生的敬业态度,称他是纪录片界的“白求恩”。感谢了业界、学界对纪录片工作坊的支持与帮助。指出纪录片专业人才培养的两项基本素质:面向世界的价值观和专业化。举办工作坊的目的是借助社会力量,推动教育更贴近现实、专业和国际化,与社会的合作具体而微,愿望通过作品成为现实。

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

樊启鹏副教授认为在工作坊的过程中自己不仅是教师的身份,同时也有学习和收获。工作坊的作品有闪光也有稚嫩,有坎坷也有骄傲,有痛苦也有享受。学员不断逼迫自己修改、完善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和成长,工作坊的意义在一期一期的持续中得到显现。

艺术与传媒学院樊启鹏副教授

  董瑾老师认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要的正是业界与学界融合,这一点在纪录片工作坊项目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希望工作坊能打造成师大的独特平台,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师大学习相关专业。期望工作坊的作品融入到美育工作中,让其他专业的学生融入进来,共同感受纪录片之美。

研究生院培养处董瑾老师

  工作坊第二期延续时间从20175月到12月,共分为创意方案指导、拍摄与编辑、后期制作、修改与展映四个环节,每个环节上课七天,环节与环节之间间隔1-2个月时间用于实践操作。第一环节共有18份选题入围,接下来的一周学员将一对一接受三位导师的方案创意指导,修改策划方案。本期工作坊在四个环节的运行过程中实行“选题淘汰制”,如有方案搁浅、无法按照环节进度进行则被淘汰!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